“没想到不用打官司,拖欠大半年的货款终于有了着落,还能拿到具备强制执行力的法律文书,心里踏实多了!”近日,在敦化市综治中心调解室内,商铺经营者李先生手持司法确认裁定书,难掩激动之情。至此,这起涉及全市60余家商铺、标的额达1250万元的拖欠货款买卖合同纠纷,通过“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得以化解。该纠纷的成功处置,不仅切实维护了众多中小商户的合法权益,更为优化市域营商环境增添了坚实的法治底色。
今年6月至8月,敦化市综治中心陆续收到多起针对某连锁超市的拖欠货款投诉。经查,该连锁超市因经营调整,长期未能向合作商户支付货款,涉及零食、水果、肉类、日用品等多个品类的经营商户。随着时间推移,涉事商户数量持续增加,单户欠款金额从数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受此影响,部分商户面临严重的资金周转压力,正常经营受阻。在与超市多次协商无果后,商户们情绪愈发激动,甚至出现聚集维权的苗头,若处置不当,极易演变为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面对这一涉及主体多、标的额大、关乎中小商户生存发展的棘手问题,敦化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明确要求:“必须快速响应、精准施策,全力保障商户合法权益。”依据最高人民法院与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基础性作用推进诉源治理的意见》精神,敦化市综治中心迅速启动重大纠纷协同处置机制,组建了由司法局诉前调解团队、法院先行调解团队及专业律师共同参与的专项调解工作组,并开辟“人民调解+司法确认”快速通道,力求将矛盾化解在诉前,避免双方对簿公堂加剧对立情绪。
调解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起初,超市方以资金链紧张为由,提出延期支付方案;而商户们因急需资金维持经营,强烈要求尽快回款,双方在付款时限、金额拆分等核心问题上分歧严重,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为打破困局,调解工作组创新采取“分层沟通+集中协商”的工作方式。一方面,调解员逐户走访涉事商户,详细记录每家商户的欠款数额、经营现状及核心诉求,并协助商户组建代表委员会,整合分散意见,大幅提升沟通效率;另一方面,工作组多次与超市负责人及财务团队对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买卖合同价款支付的相关规定,深入阐释逾期付款需承担的法律责任,认真倾听超市面临的实际经营困难,客观评估其资金回笼周期。在此基础上,法律顾问团队精准测算超市的还款能力,最终推动商户代表与超市达成共识,签订了在规定期限内偿还全部货款的调解协议,既兼顾了超市的经营实际,又保障了商户的回款权益,实现“双赢”。
“调解协议签了,对方再违约怎么办?”部分商户的担忧,道出了人民调解实践中“易反悔、执行难”的痛点。为彻底消除商户顾虑,在司法局出具调解协议后,法院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启动司法确认程序,对协议内容的合法性、双方意思表示的自愿性进行严格审查。
通过简化申请材料、优化审核流程等便民举措,法院仅用1个工作日便完成全部审查工作,依法出具司法确认裁定书,明确该调解协议具备强制执行效力。“有了法院的裁定书,就像给还款承诺加了道‘保险’,再也不怕对方失信违约了!”商户代表王女士的话,道出了所有涉案商户的心声。
此次纠纷的成功化解,是敦化市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诉源治理的生动实践。与传统诉讼途径相比,“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模式不仅为当事人节省了至少6个月的诉讼周期,还减少了超过10万元的诉讼费用;同时零收费的调解服务大幅降低了60余家商户的维权成本,真正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保履行”的纠纷化解目标。
“‘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模式的独特优势,在此次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敦化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模式既发挥了人民调解扎根基层、灵活高效的优势,又通过司法确认赋予协议强制执行力,构建起“非诉讼解决优先、诉讼保障兜底”的矛盾纠纷化解闭环。下一步,敦化市将持续优化“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功能,完善跨部门协同调解机制,加强专业化调解队伍建设,力争将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弭于诉前,以高水平多元解纷能力,为市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