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蛟河,城乡尽显祥和景象,市区街巷秩序井然,乡村田野间笑语盈盈。这份安宁的背后,是蛟河市综治中心锚定全省“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年”目标,以新阵地激活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
7月28日,位于长安街道永安路10—2号的原国税局办公楼完成“华丽转身”,蛟河市综治中心整体迁入至此,这座符合“四有”标准规范、承载城市治理重任的新阵地,正以全新姿态为城乡安宁注入强劲动力。
走进蛟河市综治中心,宽敞明亮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里,分流引导区清晰醒目: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人社等部门集中入驻,更设立了“随叫随到窗口”联动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构建起“诉求统一登记、依规流转、全程督办”的闭环服务体系。
“以前办事跑断腿,现在只进一扇门,事情全解决,省心又省力!”长安街道居民万大爷的感慨,印证了市综治中心“服务窗口”功能的落地见效。而独具特色的“六六议事堂”工作法,更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每月逢“六”(每月6日、16日、26日),社区干部主动问事,居民聚首协商,通过“问事、议事、办事、评事、查事”全流程,实现矛盾隐患在萌芽状态的精准化解,这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蛟河的生动演绎。
不久前,长安街道长永社区鸿琳综合楼北楼一楼门市房业主与二楼居民发生了一场纠纷,原因是十余户门市房业主私自拆卸暖水管,不当操作导致二楼居民墙体发霉。双方与物业公司因此事僵持一年多无果。蛟河市综治中心提前介入,指导街道(社区)及城管部门工作人员在研判室组织协商,向门市房业主讲清擅自改变建筑用途的法律责任,这种情法结合、法德交融的调解方式,让这场争执有效化解,实现了从“矛盾上行”到“矛盾缓和”的转变。
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蛟河市综治中心依托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人民调解中心)构建起“村(社区)—乡镇(街道)—市调解中心”三级调解网络,根据纠纷层级精准匹配化解力量,确保“矛盾无遗漏、对接无缝隙”。据统计,市综治中心迁入新址以来,已提供法律咨询88件,直接调解37起,指导化解16起。吉林铁路运输法院、蛟河市人民法院在中心设立了调解组织与速裁法庭,实现了调解、审判、执行“一站式”推进,筑牢司法服务前沿阵地。
在多元化调解区内,律师调解咨询室、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室、视频监控研判室等功能区一应俱全,远程问答、线上研判等服务不仅降低了工作成本,更提升了化解效率。
蛟河市综治中心大数据平台的高效运转,成为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鲜明注脚。该平台集信息采集、视频集成、分类流转、落实反馈、分析研判、盯办督办于一体,对各类矛盾纠纷实行全流程闭环管理。此前,一起涉及多方转包、层层分包的劳务纠纷,正是借助该平台统筹协调与视频研判功能,为各方搭建协商桥梁,最终圆满解决。科技与治理的深度融合,让蛟河市综治中心的工作既有“温度”更有“精度”。
蛟河市的综治工作,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从“一站式”服务的便民高效,到三级网络的层层递进,再到科技赋能的创新突破,蛟河市综治中心正以永不停歇的接力,守护着城乡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