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解锁基层治理民生密码——临江市综治中心用心用情书写和谐民生答卷综览

为进城务工人员当场兑现赔偿款的调解现场、速裁法庭45分钟审结的小额纠纷、指挥中心大屏上跳动的治安预警数据……在临江市政府2号楼一楼800平方米的空间里,每天都在上演着矛盾化解的“速度与温情”。这座2024年11月正式投入运行的临江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中心,以“多中心合一”的改革魄力与“统、防、调、督、惠”的治理智慧,成为边境小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资源整合

从“多头跑”到“一站办”的破局之路
    

这座新升级改造的“社会治理综合体”,将原本分散的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中心等6大机构“揉碎重组”,构建起“一中心”统筹的全新格局。通过建立首问负责、协作配合、分流督办等21项制度,形成了规范高效的运行体系。
    

在功能布局上,该中心采用2个服务台(咨询导引服务台、警务台)承担前端分流,8个接待窗口(随叫随到、政法综合、人民调解等)负责分类受理,2个指挥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挥中心、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指挥中心)统筹调度,N个功能室(法律咨询室、矛盾调解室、速裁法庭等)提供全链条服务。
    

45个派驻部门以“蜂巢式”模式入驻:政法单位及信访等重点部门常态值守,住建、人社等关联度高的单位动态轮驻,涉事单位随叫随驻。常驻的20名工作人员与轮驻部门无缝衔接,让群众诉求从“多头跑”变为“一站办”。正如中心负责人所说:“我们要让群众进‘一扇门’,就能把难事全办完。”


“五维治理”
用“绣花功夫”织密平安防护网
    

“统、防、调、督、惠”五个大字,醒目地挂在临江市综治中心的多元化解区,这是其治理工作的核心思路,更是破解基层难题的“金钥匙”。
    

“统”字为先,实现高效调度。两个指挥中心如同“城市神经中枢”,每日分析辖区治安数据、矛盾线索,对重大疑难事项协调多部门会商研判,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防”字筑基,筑牢治安防线。依托“雪亮工程”,该中心对重点区域实行24小时视频巡查,结合“三官一律”进网格、平安志愿巡逻等机制,对网格内开展“拉网式”风险隐患排查,确保辖区安全稳定。
    

“调”字发力,化解矛盾于基层。该中心推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多调联动”,让法理与情理在调解中找到平衡点。在原告严某与被告汉某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曹允忠律师以民法典为依据,既讲解了保障原告权益的规定,又阐释了信用原则的重要性,最终促成汉某当场支付医疗费,严某撤诉。该中心自运行以来,已调解各类民商事案件25件,切实做到了“案结事了”。
    

“督”字护航,确保事事有回音。通过“清单式”交办、“周调度会”等机制,该中心对群众诉求全程跟踪督办。截至今年6月,该综治中心受理率、责任单位受理率、按期答复率均达100%,群众满意率保持100%。
    

“惠”字暖心,细节处见真章。接待大厅的免费Wi-Fi、法律法规宣传屏、物品存放柜,让群众在等待中感受到了便利;心理咨询室工作人员为遭遇挫折的群众提供疏导,法律咨询专家为复杂案件的“会诊”,让服务既专业又有温度。


“三级联动+科技赋能”
让治理触角延伸至“最后一米”
    

“走访排查重点人员312人,化解土地纠纷47起……”在临江市六道沟镇东兴村综治中心的民情日志上,记录着该中心当月的治理成效。这只是临江市基层治理工作创新举措的缩影。
    

如今,临江市已建成1个县级中心、13个乡镇(街道)中心、92个村(社区)中心,实现了全覆盖,构建起“县级中枢—乡镇枢纽—村级前哨”的三级体系。
    

针对欠薪这一民生痛点,三级综治中心更是打出“组合拳”:统筹相关信访、住建、人社等部门,提供法律援助、调解服务,启动应急周转金程序,让“劳有所得”的承诺照进现实。市委政法委书记陈立山曾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3天内就为27名进城务工人员追回薪资43万元。
    

科技赋能让治理更精准。依托“雪亮工程”建设的远程视频接访室,实现了群众诉求“云端”办理;监控研判室的AI系统能自动识别治安异常,将消防通道堵塞等隐患的处置时间压缩至90分钟。
    

临江综治中心用实践证明:基层治理的密码,藏在资源整合的魄力里,藏在科技赋能的智慧里,更藏在“把群众当亲人”的初心里。这里的每一次调解、每一次服务、每一次预警,都在书写着和谐民生的崭新答卷。

分享到:
吉林省长安网
吉林省长安网

主办单位: 中共吉林省委政法委员会 吉ICP备10201797号-3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