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111”平安建设模式
“111”平安建设模式
【聚力推进“111”平安建设】坚守初心服务为民 倾力构建平安东辽

    辽源市东辽县坚持把平安建设纳入县域发展规划,全盘统筹,合力攻坚,深入推进“111”平安建设模式,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打造社会治理服务中心
    实行“268+N”模式功能分区,采取纪委监委、公安、法院、司法、信访、法学会等单位常驻,教育、环保、交通等部门随驻,卫健、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轮驻的方式,探索矛盾纠纷“联合调处”新模式,构建群众诉求事项“一站式联合接待办理、一揽子调处化解、一条龙服务群众”,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在社会治理领域实践,打造回应群众诉求的“终点站”。各乡(镇)本着“化繁为简、功能融合”原则,推进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综治中心、平安建设办公室一体化建设,设置“一窗两室”。通过资源整合、功能融合,构建“中心牵头、部门联动”的群众诉求解决机制,实现群众矛盾纠纷“受理在中心、解决在中心”,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主阵地”。县、乡(镇)两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强化问题处置“线上吹哨、线下报到”“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实现社会治理服务“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目标。中心成立以来已成功调处各类群众矛盾纠纷144件,受到群众赞誉。
                 规范基层网格治理
    为实现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对接的网格化服务管理目标,按照“111”平安建设模式,从网格的划分到组织架构、人员配备;从网格员的编号、胸牌到工作职责、事项处置流程都进行严格规范,着力打造网格服务的精细化、标准化、制度化。全县235个行政村和17个社区划分为1495个网格,由各行政村书记和社区书记任网格长,1439名村民小组组长和56名社区委员任网格员,实行“235”工作法,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打通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夯实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底座”。
                 提升科技信息支撑水平
    建立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对全县人、地、事、物、组织等“五大要素”的一网汇集、综合运用,采用“2+3+N”运行模式,构建信息快速上报、指令快速下达、事件快速处置的闭环管理模式。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纵向贯通13个乡(镇)的所有网格员,让网格事件的反馈上报机制畅通顺达;横向互联县级各相关职能部门,实现了处置网格事件的跨层级、跨部门协调运转有效提升了网格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深化平安创建活动
    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平安交通等创建活动,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评估,扎实做好涉疫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以奖代补”政策,将预防青少年犯罪、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关心关爱退役军人等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考核内容。主动服务“六稳”“六保”,开展政法系统“服务企业周、司法维权日”和“法律进企业”活动。实现全县38所中小学法治教育基地全覆盖,护航未成年人成长。完善“百姓说事——法官说法”矛盾排查化解机制,推进“互联网+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诉讼服务线上线下功能互补有机融合。完成13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建设,实现村级法律顾问的全覆盖。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全县已建成237个法治宣传栏(橱窗)、法治宣传长廊、法治文化墙、法治图书角,建立法治文化广场51个,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辽源市长安网

网站声明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 中共吉林省委政法委员会 吉ICP备1020179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