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民主与法制时报》头版头条以《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牵引 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吉林样板——吉林省以”小切口“做好社会治理”大文章“》为题宣传推介我省综治中心规范化成效。
“目前,吉林全省60个县(市、区)、967个乡镇(街道)均已建立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达到100%……”这是吉林省2024年“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年”活动开展以来,取得的最新成果。
近年来,按照中央政法委部署要求,吉林省委政法委以推进县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重点,积极建设乡镇(街道)综治中心,不断充实基层政法力量,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从矛盾“源头”“茬口”抓起,以“小切口”做好社会治理“大文章”,成效显著。
此外,吉林全省政法机关致力将综治中心打造成整合各方资源的“枢纽”、服务人民群众的“窗口”、开展社会治理的“平台”,谱写出“中国之治”的吉林新篇。
为进一步整合资源、助力高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24年,吉林省委政法委在全省部署开展“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年”活动,以“有力量进驻、有专门场地、有专项经费、有编制机构”的“四有”为标准,助推综治中心建设提质增效。
据介绍,截至目前,吉林全省共有45个县级综治中心使用面积超过600平方米、占比75%,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覆盖率达100%。其中,59个县级综治中心设置了速裁法庭,占比98.3%;法院、司法行政、信访部门常驻率达100%,公安机关常驻率达95.7%。 吉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明伟先后深入全省39个县级综治中心调研指导,就基础建设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健全、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提出整改要求,现场帮助解决综治中心建设难点堵点,推动综治中心建设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运行”。 吉林省各地以“答题”“交卷”意识全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成效明显。比如,长春市就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细化7方面20项具体工作清单;四平市委政法委与市委督查室联合对52个基层综治中心进行督导;延边州、白城市召开现场观摩交流会;松原市编制《综治中心工作手册》;白山市8次下发工作提示函,2次开展全覆盖检查指导,推动21项具体措施落地见效……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年”活动开展以来,吉林省致力将综治中心打造成纠纷流转的“主动脉”,特别是在“化解矛盾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工作中,依托各级综治中心共排查和受理矛盾纠纷83337件,化解80354件,化解率达到96.42%,有效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升级、上行外溢。 “咱们慢慢讲!”今年早春时节,四平市梨树县综治中心的专业调解员带着前来诉说烦心事的张女士,一起走进综治中心大楼对面的韩洲公园,边散心边开导。终于,张女士心底的“坚冰”渐渐融化。 “只有靠近群众,沉下身子倾听群众声音,才能真正做到为民解忧。”梨树县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该县综治中心利用毗邻梨树县韩洲公园这一地理优势,创造性探索出“走读式调解”工作法,极大提高了矛盾纠纷的调解成功率。 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内涵之一。吉林各级综治中心借助扎根基层的群众力量,将矛盾纠纷调解化为百姓的“连心桥”: ——通化市以综治中心为“指挥部”,以网格单元为“桥头堡”,依托群众中产生的千余名网格员,建立“人在格中,事在网中”的工作机制,实现了从“等群众上门”到“上门找群众”。 ——辽源市综治中心充分吸纳由物业保安、快递小哥等各行各业人员组成的矛盾纠纷化解志愿者,发挥其“编外人员”队伍的身份优势,协助党委、政府及时发现矛盾纠纷,抓早抓小,有效防止事态扩大升级。 ——白山市的李先生多次前往松江河镇综治中心寻求帮助,却迟迟难以卸下心防、向他人倾诉心声。该镇政法委员王志鑫专程请来在居民中具有极高威望的老党员冯喜珍多次登门与李先生推心置腹。“我就是想真正自食其力。”面对社区老党员,李先生终于敞开心扉,原来他因视力二级残疾,找工作处处碰壁。得知缘由后,松江河镇综治中心立即“对症下药”,推荐李先生参加盲人按摩培训。在李先生取得残疾人按摩相关资质后,王志鑫主动联系社区,帮助其开办了专业按摩工作室。“群众的事是天大的事,找出问题的主因是第一要务。”王志鑫事后总结说。
推动各职能部门依法履职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化解矛盾纠纷
“在法治轨道上化解矛盾纠纷,前提是明确职责,规范运行。”吉林省委政法委基层社会治理处处长张希望介绍,近年来,吉林省委政法委积极建章立制,与吉林省信访局联合印发《县乡两级综治中心与信访部门衔接的工作机制(试行)》、与吉林省人社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主体责任。全省各级综治中心建立健全统筹协调、诉调对接、首问负责、督促督办等工作制度,推动各职能部门依法定程序履职、按法定环节配合,全流程完善各项工作,确保群众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
在延边州汪清县,一件困扰李、秦两家多年的烦心事,最近成功解决。由于区分耕地边界的界桩消失不见,李、秦两家在土地边界问题上多次发生冲突,甚至打起了官司。“对于涉农纠纷,一判了之不是目的,关键要从根源上化解双方矛盾。” 汪清县综治中心速裁法庭接到案件后,组织村委会、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及双方当事人等到耕地现场开展矛盾纠纷联合调解,并现场利用专业仪器对两家耕地重新划分边界、确定界桩,实现案结事了。据悉,该县综治中心以“有解”思维使“难解”变“优解”, 2024年全县涉土地纠纷类矛盾同比下降43.6%,化解率达100%。 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2024年以来,吉林省基层法院全面对接综治中心,建成“一站式”“家门口”解纷服务体系;检察机关把公开听证现场“搬”到综治中心,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检察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公安机关以日常接处警、“街面警务站”、“警地融合”等为抓手,深入大街小巷,了解社情民意,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司法行政机关抓实抓细全民普法,在全省拓展建成1万余个“百姓说事点”……调解优先,分层递进,司法兜底,在吉林省,法治力量成为“案结事了人和”的最生动注脚、最鲜明底色。 吉林市舒兰市则依托综治中心远程视频系统开设法治讲堂32期,受众16万余人次;松原市宁江区综治中心设置“公共法律服务机”,引导群众出门见法、抬头看法、休闲学法;白城市洮南市面向社会全程直播“法律明白人”知识竞赛,营造浓厚法律氛围;长白山保护开发区邀请法官走进“逢三说事点”,进行“拉家常”式普法宣讲……吉林省各地立足地域文化、工作实际,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让法治意识根植群众心底,将法治“春风”送进万户千家。
走进磐石市综治中心,一张写有“免费法律咨询”的展板格外醒目。这是该市综治中心推出的“无人律所”服务。它通过线下智能终端,可以线上调动全国5万名专业律师,24小时不间断地为群众提供一对一法律服务。目前,吉林省委政法委已协调帮助全省6个县(区)综治中心建立互联网“无人律所”,有效解决了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不均、信息不畅,群众寻求法律服务费用高、跑路远等问题。
信息化是实现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吉林省各级综治中心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以“智”助“治”,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让社会治理更智能、更高效。 吉林省委政法委大力推进建设省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数据平台,设置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命案管理、网格管理等主体模块,制定矛盾纠纷红黄蓝三色风险等级预警机制、嵌入易引发命案的35类风险因子,突出系统自动预警功能,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多层级跨部门联通联动,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吉林省各地积极进行数字化、信息化探索。比如,四平市的“平信办”小程序已累计接收群众诉求2万余件,响应率达100%,问题解决率达99.48%;辽源市为基层网格长配发手持信息终端,接入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搭建立体化社会治理监管体系;白山市引入“中国司法便民平台”,其在线法律咨询、文书服务、诉讼服务、经典案例、以案释法等功能受到群众一致好评;白城市以数据信息为抓手多维度分析社会治安有关数据,及时研判预警,充分打早抓小;梅河口市依托线上平台将诉前调解案件、矛盾纠纷类警情、信访事项全量流转到综治中心,集中力量统一调处化解…… “在中央政法委有力指导和省委坚强领导下,吉林省委政法委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牵引,持续用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吉林样板’,努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吉林,为奋力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贡献政法力量。”吉林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张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