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跑法院,打几个电话就把和朋友的借款纠纷解决了,既拿回了钱,也没把情分彻底闹僵!”近日,一起民间借贷纠纷的原告在纠纷化解后,向永吉法院的调解员连连道谢。这起纠纷的圆满解决,正是永吉法院践行“暖心工程”专项行动,以灵活高效的调解方式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生动实践。
基本案情
“当时就想着朋友有难处,能帮就帮一把,没想到最后差点闹僵。”提起这起纠纷,原告感慨道。2023年6月,被告因生意周转急需资金,向好友原告开口借款20000元。念及多年情谊,原告当天就取出现金,存入被告名下银行卡,被告手写了借据,双方还口头约定1-2个月内还清,按年利率2分计算利息。可约定的还款期到了,被告却以各种理由拖延,直到2024年3月才偿还10000元,剩余本金10000元及利息迟迟未付。一次次催讨无果,昔日亲密的朋友渐渐疏远,原告既心疼钱,更寒了心,最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法院,希望能了却这桩烦心事。
主要做法
案件刚进入调解程序时,调解员就注意到这是一起典型的“熟人纠纷”——金额不大,但掺杂着人情往来,处理不好很容易让矛盾升级。考虑到当事人可能不愿来回奔波,也想为双方保留缓和余地,调解员决定先通过电话沟通,给这场纠纷“降降温”。
拨通被告电话时,对方语气抵触,反复强调“暂时没钱”“朋友之间何必这么较真”。调解员没有急于说教,而是先听他倾诉难处,等情绪平复后,才拿出相关法律条文,一条条解释:“借据是您亲笔写的,银行转账记录也能证明借款事实,按法律规定,到期还款是应尽义务,逾期不还还可能影响个人信用。”见被告沉默,调解员又话锋一转:“当初原告二话不说把钱借给您,是信得过这份情谊。现在他催款,可能也是家里有急用,咱们不能让好心帮忙的人受委屈,您说对吗?”
这番“法理+情理”的疏导,让被告态度逐渐软化,电话那头传来一声长叹:“其实我也知道不对,就是拉不下脸……”调解员趁热打铁,立刻联系原告,转述被告的愧疚,也说明其目前的实际困难。原告听后,主动表示:“利息能少点就少点吧,只要他能还本金,朋友情分还能留几分。”最终,在调解员的主持下,双方在电话里达成一致意见约定,这起纠纷得到了圆满化解。挂电话时,被告还特意叮嘱:“麻烦您跟原告说声对不起,等钱还了,我请他吃顿饭。”
典型意义
这起看似普通的民间借贷纠纷,恰是永吉法院“暖心工程”落地见效的缩影。民生案件无小事,每一笔借款背后可能连着一个家庭的生计,每一段纠纷里都藏着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这起案件中,调解员没有简单“就案办案”,而是用“如我在诉”的同理心,既当“法律讲解员”,又做“情感粘合剂”。用电话调解减少奔波之苦,是“暖心”;兼顾法理与人情,让昔日朋友握手言和,更是“暖心”。
涉民生纠纷的化解,既要守住法律底线,更要传递司法温度。通过把道理讲到群众心坎里、把服务做到群众急需处,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法院离得很近、 司法满含温情”,才能从根源上化解矛盾,让“暖心工程”真正暖到百姓心窝里,为社会和谐织密一张网、增添一份力。
信息来源:永吉县人民法院 塔胜男
初审:孙建安
复审:金珊
终审:刘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