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政法动态】白城市法学会:“1+4”工作法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精准化实效化
白城市法学会立足实际、守正创新,从小切口入手,探索并实践了以“确定1个品牌目标”为引领、以“四项精准举措”为支撑的“1+4”工作法,推动全市青少年法治教育迈向精准化、实效化的新台阶。
一、锚定“一个品牌”目标,凝聚工作合力与方向
白城市法学会坚持理念先行,将“法润青苗”品牌建设作为提升青少年法治教育影响力的重要抓手。明确价值导向。“法润青苗”强调教育的浸润性、持续性和实效性,青少年普法工作始终围绕“润物细无声”式的滋养和培育这一核心展开。凝聚各方共识。有效汇聚了法学会会员、政法各单位、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力量,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提升工作能见度。统一的品牌标识、宣传口径和活动体系,让白城市青少年普法工作更具辨识度和影响力,更容易获得青少年的认可和接受。
二、建强“一支队伍”,提供专业人才与智力支撑
白城市法学会着力破解普法讲师“供需错配”问题,精心组建了一支专业化、年轻化的青少年普法志愿者队伍。严格遴选,确保专业底色。市法学会从全市法学法律工作者、优秀青年律师、高校法学专业师生、政法机关青年业务骨干中遴选1033人,组建全市青年普法志愿者队伍。强化培训,提升授课技能。定期组织讲师团和志愿者进行专题培训,内容涵盖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沟通技巧以及最新法律法规解读,确保普法内容既能“解渴”又能“对味”。 注入活力,发挥年龄优势。这支队伍平均年龄较低,他们思维活跃、贴近青年、善于运用新媒体语言和互动方式,极大增强了普法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开办“一档节目”,拓展宣传教育新阵地
为突破传统课堂教育的时空限制,创新推出了专注于校园安全普法的《法治护航 平安校园》法治访谈节目。内容聚焦痛点。选题紧密结合当前校园安全存在的突出风险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真实困惑,邀请法学专家、法官、检察官、警官、心理咨询师以及学校负责人、学生代表等同台交流。形式生动活泼。节目采用案例重现、嘉宾访谈、现场互动、权威释法相结合的形式,增强节目的可视性和说服力。传播高效广泛。节目除在电视频道播出外,还通过多个官方媒体、微信公众号以及短视频平台进行二次传播,形成“播出一次、多次扩散、长期影响”的传播链条。
四、打造“一批课程”,推动教学内容标准化精品化
集中优势资源,精心打造了一批时长控制在30分钟以内的“以案说法”精品法治微课程。短小精悍,契合注意力。30分钟的时长设计精准匹配了青少年的课堂注意力集中周期,确保教学效率最大化。 案例教学,贴近现实。所有课程均以发生在青少年身边或社会关注的典型真实案例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导入—法律分析—启示反思”的逻辑链条,让抽象的法律变得可知可感。 三是标准制作,资源共享。课程内容由法学会组织专家严格审核,确保政治性、科学性和准确性,有效解决了部分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学校法治师资薄弱的问题。
五、开展“一系列活动”,强化法治体验与实践养成
大力开展一系列沉浸式、体验式法治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法治的理解和认同。模拟法庭常态化。组织志愿者指导各级学校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们分别亲身体验司法审判的全过程。法治基地实景化。充分利用本地法治文化教育基地、法院、检察院的青少年法治教育馆等场所,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实现情景教学。实践活动多元化。举办“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比赛、“民法典伴我成长”主题征文比赛、“法治手抄报创作大赛”“法治第一课”等活动。
下一步,白城市法学会将继续深化“法润青苗”品牌建设,不断巩固成果、弥补短板、创新突破,持续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质量发展,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