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
(二)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
(三)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
民法典刚刚通过,但对她的期盼几乎与共和国同龄。从民法典孕育与诞生的历程中,我们能够在历史的厚重里,读出坚持与梦想,读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党和国家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四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
第一次
1954年
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的那年,民法典的首次起草工作就正式开始了,但最终因遭遇反右斗争扩大而终止。
第二次
1962年
这次提出的草案突出了计划经济的内容,主要算经济行政账,但后来起草工作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
第三次
1979年
当时的起草工作最终采取了“批发转零售”的策略,即成熟一部制定一部,确定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
第四次
2001年
次年12月,一部10万多字的民法典草案就提交审议。但是,由于当时物权法尚未制定,先行出台民法典与此前的“路线图”不符,加上对于草案的分歧较大,这次起草工作无果而终。
历史不再吝惜奖赏,时代亦未辜负期待。始终无法落地的民法典伴随着我国的发展壮大而不断推进,开始取得一次次关键性突破。通过关键的两步走,2018年8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民法典各分编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 民法典编纂的过程中,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 百万条建议,字字句句都凝聚着全国人民对民法典最殷切的期盼。在注定不平凡的2020年,首部民法典终于如约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