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早知道透支信用卡也会犯法,我绝不敢抱着‘慢慢还’的侥幸心理。现在能站在这里给大家提个醒,也算给过去的错误一个交代。”秋日的长春市南关辖区商场里,曾涉嫌信用卡诈骗的李某捧着普法宣传册,向围拢的群众轻声讲述自己的经历,语气里满是悔意与诚恳。这一幕暖心的场景,正是南关区人民检察院创新“公益服务+相对不起诉”办案模式的生动缩影。
此前,南关区检察院在办理一批信用卡诈骗案件时,细心的检察官们发现了一个共性:多数涉案持卡人并非蓄意违法,而是对“信用卡犯罪”的边界一片模糊——有人觉得“欠点钱不算大事”,有人压根不知道“恶意透支”会触犯刑法,就这样在懵懂中踩了法律红线。
既要守住法律的底线,又要给真心悔改的人一个回头的机会。为了把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落到实处,南关区检察院探索出了一条“有力度更有温度”的路径:对那些犯罪情节轻微、已主动还清欠款并取得银行谅解的涉案人员,不简单一诉了之,而是引导他们通过参与金融普法等社会公益服务,用实际行动弥补过错。
9月8日清晨,在检察官的陪同下,一批符合条件的涉案人员,带着厚厚的宣传册走进了辖区商场、客运站。他们不再是“案中人”,而是成了最接地气的“普法员”。“我以前就觉得信用卡是‘先用后还’的便利,直到收到传唤才慌了神……”有人指着宣传册上的“恶意透支”条款,结合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有人耐心解答群众“信用卡逾期多久会有风险”的疑问,把法律条文变成了通俗易懂的“贴心提醒”。这种“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瞬间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不少人主动停下脚步,围上来问个不停。
案件审查起诉阶段,检察官们会细细梳理每一位涉案人员的表现:公益服务时是否认真投入?面对群众咨询是否耐心细致?谈起自身错误时是否真心悔悟?再结合他们的认罪认罚态度,进行全面评估。只有那些真正认识到错误、用行动证明悔改的人,才会被依法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不诉不等于是不罚,而是让惩戒多了一份教育的意义”,南关区检察院职务、经济犯罪检察部主任牛婉宁说,让涉案人员从“违法者”转变为“普法者”,既能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也能让普法宣传走进群众心里,这正是司法温情的体现。
如今,这一模式已帮助多名轻微违法人员卸下了“犯罪包袱”,重新回归正常生活;而他们参与的普法宣传,也让更多人摸清了信用卡使用的“安全边界”。群众都说:“听他们讲自己的教训,比看宣传单上的文字管用多了!”
下一步,南关区检察院还将继续细化公益服务的评价标准,优化办案流程——既要对恶意透支信用卡诈骗犯罪“零容忍”,也要让“公益服务+相对不起诉”的温情机制更加完善。用检察力量筑牢金融安全的“防护网”,也用司法温度传递社会治理的“正能量”,为辖区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添一份安心,为群众的生活添一份踏实。
初审:韩蕊
复审:谢刚
终审:刘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