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和社区一级的综治中心是全市三级综治中心建设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离百姓最近,接触矛盾纠纷最多、最直接的地方。相关部门全力守好“第一道防线”,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百姓矛盾纠纷化解有处去,是非曲直有地儿说。
前不久,绿园区丰和林苑小区物业经理迟彬彬跟小区里一位居民因为下水淹车库的事儿吵了一架,俩人闹得不欢而散。
绿园区丰和林苑小区物业经理 迟彬彬:大爷一开始挺激动的,头一次把我骂的呢。
双方找到社区,社区综治协管员和社区民警介入后,把事情调解开了,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绿园区丰和林苑小区物业经理 迟彬彬:现在我们俩处得还挺好,有电话,也有微信,有事情挺配合我们,也得感谢管片民警,要不我自己处理也处理不了这么好。
因为楼上邻居装修私改卫生间,绿园区青年路街道工行小区居民王某峰家的楼板被打穿了。楼上楼下交涉了两个月,也没个结果。王某峰无奈找到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民警,在他们的介入下,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绿园区工行小区居民 王某峰:调解非常到位,也非常耐心,因为这个事情时间挺长。解决得非常好,太让我们老百姓省心了,因为我们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
听起来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但是落到群众头上,都是涉及自身利益和影响日常生活的大事儿,处理不好很容易“发酵”,导致矛盾激化。调解矛盾纠纷,不是简单地把事情“压下去”,而是要让双方都心服口服。
绿园区居民吕先生因为有急事把小区的停车杆给撞坏了,小区业主委员会让他赔,一开始他也不服气。
绿园区警民小区居民 吕先生:调解员跟我说,再着急的事儿也不能破坏公物,这话说得对,我心服口服。我确实是错了,那就换个新的。
听到老百姓一句“心服口服”并不容易。这背后是村(社区)一级综治中心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反复多次、耐心细致的走访在支撑,而了解群众是第一步。
以绿园区青年路街道银融社区为例,社区综治中心设立了平安建设领导小组,集齐了民事纠纷调解组织、社区民警、“三官一律”、综治协管员、心理咨询师共5支队伍,共同面向居民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小到一个井盖在什么位置,大到每个小区的平面图,辖区人口情况等信息,全部上网并与街道、区级综治中心联网。
绿园区青年路街道银融社区党委副书记 王丹:我们是下网格,把矛盾收集上来。还有一个就是居民到我们这把他自己的需求报到社区。小事儿不出网格,大事儿不出社区,难事儿不出街道,基本的事件在区里就终结了。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调解员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徐文学原是二道区基层派出所一名有着18年警龄的老警察,退休后做了人民调解员,3年的时间里,他参与调解了200多起案件。
二道区综治服务中心人民调解员 徐文学:“急难愁盼”的事情比较多,一些小事在公安机关不够立案,到法院那也不够立案,所以说人民调解这一块都给他做了一下调解。我们调解员同时也是做一个法律宣传员,我们经常下去摸排矛盾的时候,就给他们普普法。
二道区综治中心主任 王眸:通过社区选举,我们选出兼职人民调解员505名。中心又聘用了23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在整个体系打造上就形成了528名专兼职人民调解员队伍,来帮助我们进行解纷。
当前,我市正不断推动政法力量下沉,公安派出所依托基层综治中心警务室、网格警务点设立8961个矛盾纠纷联系点;司法行政机关建设2711个村(社区)调解委员会,332个乡镇(街道)调委会,实现人民调解组织两级全覆盖。为基层矛盾纠纷依法定纷止争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全市信访量下降19%,治安案件下降53.6%,民事案件一审下降5.67%。
初审:韩蕊
复审:姚丽
终审:刘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