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你们这么执着,还专门趁下班时间来送材料,真是太负责任了!”近日,在净月区某小区门口,一位案件被告接过民事起诉状和开庭传票时,由衷感慨道。这一幕,是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工作人员为破解“送达难”,主动“加班加点”、精准施策的生动写照。
送达是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环节,文书能否及时、有效送达,直接关系到案件能否顺利开庭审理,也影响着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正常行使。此前,净月法院受理了一起民事纠纷案件,在向被告送达相关文书时遇到了难题:被告工作繁忙且作息不规律,白天多次联系均无人应答,到其工作单位和居住地也屡屡扑空,常规送达方式接连受阻,案件审理进度一度陷入停滞。
“不能让‘找不到人’拖慢司法节奏,当事人的权益更等不起。”承办法官和送达工作人员迅速碰头商议,决定转变思路——从被告的日常生活习惯入手,寻找送达时机。他们通过侧面打听、耐心核实,逐渐摸清了被告的规律:对方白天几乎全时段在外处理事务,只有傍晚下班后才会返回居住地,且回家时间相对固定。
掌握这一关键信息后,送达人员当即决定“错峰行动”,利用下班时间开展送达工作。当天傍晚,工作人员提前来到被告居住地附近守候。夏日的傍晚暑气未消,他们一边留意来往行人,一边再次确认被告的体貌特征,生怕错过目标。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等待,终于看到了符合特征的被告。
工作人员立刻上前表明身份,说明来意,将民事起诉状、开庭传票等文书一一送达,并详细告知了其诉讼权利和开庭时间。被告起初有些意外,但在工作人员清晰的释法和耐心的沟通下,很快理解了法院工作的意义,积极配合完成了签收手续。从等待到成功送达,整个过程不到一小时,高效解决了此前多日未能攻克的送达难题。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面对送达中的“硬骨头”,法院工作人员始终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态度,灵活调整工作方法,用“多跑一步”“多等一会儿”的担当,破解程序梗阻,保障案件顺利推进。
初审:韩蕊
复审:姚丽
终审:刘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