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春市南关区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的检察官们在梳理辖区刑事案件信息时,一份来自2021年的案卷引起了他们的注意。通过比对起诉、审判与执行数据,检察官发现,王某故意伤害案中的被害人刘某,或许符合国家司法救助的条件——这份牵挂,就此在检察官心中扎下了根。
循着案卷线索回溯,2021年初,被告人王某因与前女友张某分手心生不满,同年4月得知张某与刘某相识后,竟持刀将刘某左前臂砍伤,造成尺神经损伤。法院虽依法判决王某承担刑事责任并赔偿刘某损失,但因王某无赔偿能力,刘某的赔偿款始终未能兑现。
“不能让被害人在遭遇伤害后,再独自承受生活的重压。”秉持着“应救尽救、主动救助”的司法理念,检察官第一时间联系上刘某,在初步了解其家庭境遇后,又驱车前往刘某位于扶余市某村的家中,实地核查情况。
推开农家小院的门,检察官看到的是一个在困境中勉力支撑的家庭:刘某幼年丧父,全靠母亲含辛茹苦拉扯长大;2023年与张某结婚后,本以为日子有了奔头,却因这场伤害留下了后遗症——左手无名指和小拇指常年麻木、无力,为了治病,刘某不得不向亲友拆借,让本就不宽裕的家背上了债务。如今,他只能打零工补贴家用,妻子则在家照顾不足五个月大的女儿,一家人的生活过得紧巴巴。
在刘某家中,检察官没有急于询问情况,而是拉着他的手坐下,像家人般耐心倾听他的难处:从受伤后的治疗波折,到求职时的屡屡碰壁,再到照顾婴儿的手足无措……检察官一边认真记录,一边轻声安慰,同时细致地向他讲解国家司法救助政策的初衷、申请条件和办理流程,一点点为他驱散生活的阴霾。
“没想到过了这么久,检察院还记着我的事。”刘某的眼眶红了,声音里满是感激。目前,南关区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已正式启动司法救助申请流程,力争尽快将救助金送到刘某手中,帮这个小家庭缓解燃眉之急。
下一步,南关区检察院将继续畅通司法救助“绿色通道”,通过更精准的线索排查、更贴心的实地走访,把司法温暖送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刑事被害人身边,用一次次主动的伸出援手、一回回耐心的沟通陪伴,为困境中的群众撑起“法治暖心伞”,助力他们卸下包袱、重拾信心,在法治的阳光下重新踏上生活的正轨。
初审:韩蕊
复审:姚丽
终审:刘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