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树市,一串串看似普通的数字,已然跃出纸面,化作一套高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通关密码”。它们的背后,是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创造”的治理智慧,更是一座城市对“万家平安”最朴素的承诺与最坚实的守护。
“8”与“148”拓宽渠道,让矛盾“浮上来”
矛盾排查是化解的第一步。如何变被动接访为主动发现?榆树的答案是“服务+排查”八结合工作法。他们将矛盾排查巧妙嵌入宣传政策、普及法律、帮扶群众、排查隐患、卫生服务、文娱活动、环境整治及志愿服务等8项民生场景,让干部在日常服务时多留一份心,成为发现矛盾的“前哨”。
育民乡的乡医在义诊服务时,会与村民唠家常,发现矛盾,及时上报并协助化解。这正是“服务+排查”八结合工作法的生动实践——干部“下沉”了,矛盾才能“上浮”。在此基础上,榆树市研发了“148线上矛盾调处”平台,群众足不出户,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反映诉求,实现了“线上+线下”排查渠道的全覆盖。
“7721”与“14”专业赋能,让纠纷“化解好”
矛盾排查出来,关键在化解。面对基层调解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困境,榆树市委政法委系统提炼出“7会7步21种矛盾调解法”(简称“7721调解法”)。这套方法不仅是书本理论,更转化为一堂堂生动的培训课和一部部“矛调微短剧”,让调解员在寓教于乐中掌握了“一杯茶降温法”“往事回忆共鸣法”等实用技巧。
同时,榆树市深挖本土资源,实施“调解能人”计划,首批打造了14个各具特色的品牌调解室。有善断家长里短的“老李头调解室”,有精通法律知识的“曲国千调解室”,有德高望重的“景大爷调解室”,甚至还有利用小卖店人气优势、在闲谈中化解邻里心结的“小卖店调解室”。这些“百姓名嘴”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将法、理、情融入调解,成为基层信任的“和事佬”。明年,榆树市计划实现28个乡镇街“一地一特色”品牌调解室全覆盖,让调解力量遍地开花。
“333”与“30”压实责任,让责任“沉到底”
为解决矛盾调处责任传导“上热中温下冷”、部分干部“履职躺平”、负责矛盾“击鼓传花”等顽疾,榆树市委政法委开出了“三调三研三下访”闭环工作法(简称“333”工作法)的“药方”。通过市、乡、村三级定期调度、隔级下访、动态研判,形成“常态排查—即时研判—下访督导—闭环销号”的责任闭环,拧紧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责任链条。
为确保矛盾纠纷阶段性动态清零,榆树市同步推出矛盾纠纷“三级联动·月末清零”动态管理机制(简称“30清零”机制)。明确每月10日、20日、30日为村、乡、市三级上报未化解矛盾与难点攻坚节点,通过多元联动方式实现存量矛盾的“动态清零”。这套组合拳,有效破解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难题。
“18”固化成果,让服务“常态化”
在总结今年榆树市综治中心在公园、客运站、商场、市场、早市、夜市以及28个乡镇街集市上,成功开展70场“流动调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工作成果,榆树市委政法委将每月18日固化为“矛盾调解日”。
每到这天,全市所有乡镇街的综治中心都会在集市、广场等人流密集处支起“流动调解篷”,敞开大门,现场受理群众矛盾、提供法律援助、开展心理疏导和普法宣传。这不仅方便了群众,更将“有矛盾纠纷,就到综治中心”的服务理念深植人心,成为一道独特的“为民风景线”。
8、14、18、30、148、333、7721……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榆树市委政法委对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深刻思考与不懈探索。这套环环相扣的“调解密码”,破解的是矛盾难题,凝聚的是为民初心,构筑起的是榆树大地上更加和谐稳固的平安基石。
初审:韩蕊
复审:姚丽
终审:刘海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