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我们全家都靠种木耳生活,手里的钱也都投到木耳菌袋上了,一下子让我拿出这么多钱,我是真拿不出来啊!”被执行人张某委屈地看着执行法官。
近日,吉林省和龙林区基层法院成功执结了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件。从“不理解”到“理解”,执行法官以柔性沟通与温情调解的方式,让被执行人解开心结,主动承担责任。
此前,杨某经人介绍在木耳菌加工地点工作,张某雇佣杨某在郜某家中摆放木耳菌袋。杨某在摆放木耳菌袋时,不慎从架子上跌落,导致左侧根骨粉碎性骨折。经过住院治疗共花费1.2万余元。受伤后的杨某无法立即恢复工作,后续的费用也无力承担,遂诉至法院。经法院判决,张某、郜某分别按各自赔偿比例赔偿杨某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等。
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干警立即对被执行人的财产情况进行查询,未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这让执行法官犯了难。面对困难,执行法官并未拖延,而是迅速行动,积极与被执行人张某取得联系,随即来到了张某家中的木耳加工地点,耐心倾听其困难,帮助被执行人分析解决方案。
在与被执行人的多次沟通中,执行法官发现问题在于其始终未解开“心结”,认为临时雇的工人受伤跟自己没关系,再加上经济较为困难,这才拒绝承担责任。
对此,执行法官耐心倾听张某心中的“委屈”,释放张某的抵触情绪,并进行释法明理。最终,经过执行法官多次耐心讲法、说理,张某最终表示愿意承担责任。
随后,执行法官与张某共同前往杨某的住处。张某见到虚弱的杨某后,拿出了皱巴巴的1000元钱,让杨某好好养伤。而杨某激动地接过了这1000元,放在了枕边。经过执行法官的耐心调解,申请执行人同意张某售卖了木耳后再进行赔偿。
数月过后,在执行法官的见证下,被执行人张某将全部赔偿款交到申请执行人杨某手中,双方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