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地方动态
地方动态
一纸遗嘱引发亲情债 法官调解弥合旧伤痕


一笔沉睡多年的借款,一份承载托付的遗嘱,将两个至亲家庭卷入法律漩涡。近日,长春市宽城区人民法院民一庭成功调解了一起特殊的民间借贷纠纷——逝者韩某生前以遗嘱方式将欠付小舅子丛某的债务转让给妻子王某,姐弟间的亲情与法律的裁决交织碰撞。承办法官以法为据、以情化冰,最终促成和解,被告王某当庭履行,为这场延续数年的家庭纠葛画上温暖的句号。

姐夫遗嘱托旧债,亲情天平起波澜

本案的起点,是原告丛某的亲姐夫韩某多年前向其借款的1万元。岁月流逝,债务未清。韩某年事渐高,在安排身后事时,不仅通过遗嘱处置了个人资产,更将这笔对妻弟的债务明确“转移”给妻子王某,由她承担。然而,遗嘱的效力在韩某去世后引发了家庭成员间的激烈争执。自2021年起历经多轮诉讼交锋,法院终审确认了这份遗嘱的法律效力。2025年7月,手持生效判决的丛某走进法院大门,要求姐姐王某依据遗嘱偿还本金及利息。

法槌之下有温情,当庭履行破心墙

承办法官深知此案绝非简单债务——它缠绕着亲情纽带,同时也裹挟着丧亲之痛。若机械判决,恐在姐弟间再添新伤。法官遂将“调解”作为破局关键,耐心搭建沟通桥梁:一方面,向王某释明遗嘱的法律约束力及债务继承义务,剖析法律后果;另一方面,引导丛某体恤姐姐失去至亲后承受的经济与情感重负。法官的话语如春风化雨,逐渐打破了姐弟间因诉讼筑起的心墙。最终,在法官主持下,双方握手言和,自愿达成调解,原告随即将1万元打入被告卡中,丛某深受感动,当场表示放弃利息和诉讼费。

事了人和显匠心,法与情谊得两全

本案的成功化解,彰显了司法裁判在定分止争之外,修复社会关系、传递司法温情的深层价值。法官以精湛的专业素养厘清了遗嘱债务转移的法律关系,更以司法智慧和人文关怀,敏锐捕捉并纾解了深埋于法律争议之下的亲情困局,不仅高效兑现了债权,更弥合了亲情裂痕,使冰冷的法律文书最终转化为温暖的现实履行,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分享到:
吉林省长安网
吉林省长安网

主办单位: 中共吉林省委政法委员会 吉ICP备10201797号-3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