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春市绿园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内,法官凝视着“一张网”系统中“吉林省某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申请执行吉林市某牧业有限公司”的执行案件,屏幕上闪烁的执行标的额,犹如悬在企业头顶的“利剑”,也牵动着法官的心。
某保健品公司与某牧业公司本是多年的合作伙伴关系,牧业公司定期从保健品公司处采购兽药。2024年,某牧业公司因业务转型陷入资金困境,未能按时结清货款,债务逐渐堆积导致双方信任破裂。多次沟通无果后,保健品公司将牧业公司诉至法院。判决生效后,因牧业公司未履行还款义务,案件进入执行程序。
接手案件后,法官第一时间对牧业公司财产进行了网络查控,结果显示该公司账户资金为零。为摸清企业真实经营情况,法官带领执行团队多次奔赴牧业公司厂区进行实地走访,发现企业虽然负债,但厂区仍在运转,车间设备完好,生产和发展的潜力还在。
“不是我们不想还,实在是转型期太难……”面对法官,牧业公司负责人满脸无奈地坦言。
“直接采取查封、扣押等强制执行措施,未必是最优解。”翻着手中的《优化营商环境执行指引》,法官心里有了新方向,“得尽可能为企业争取喘息的机会,既要保障申请人债权,也要帮被执行企业保留发展希望。”
鉴于双方企业曾是多年的合作伙伴,且牧业公司历史付款记录良好,具备一定的调解基础。法官决定主动搭建沟通平台,组织双方进行协商。
调解现场,保健品公司负责人情绪激动地拍着账本:“我们员工等着吃饭,银行也在催贷款,到底什么时候能还钱!”
牧业公司负责人则诚恳请求:“再给我们一些时间,只要挺过转型期,我们一定能恢复盈利,尽快还款。”
面对此情形,法官耐心释法明理,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她首先向保健品公司说明:“法院理解贵方尽快实现债权的迫切心情,也注意到牧业公司目前仍在生产经营,具备复苏潜力。如果直接查封设备、冻结账户,很可能导致企业停摆,反而不利于债务清偿。”
随后,法官又转向牧业公司负责人:“履行生效判决是法定义务,这一点没有商量余地。但法院也鼓励通过分期履行、提供担保等方式偿还债务,希望你们能够展现还款诚意,也为自己争取发展时间。”
经过反复沟通协调,法官的执着与耐心终于收获了成效。最终,两家企业达成一致意见:牧业公司分6期偿还欠款,首笔款项优先用于解决保健品公司员工工资问题,后续按计划逐步清偿。双方当场签订执行和解协议,这场纠纷迎来了双赢的结局。
当首笔款项如期到账时,保健品公司负责人紧紧握住法官的手说:“这笔钱不仅保住了生产线,更保住了几十个员工的饭碗!”牧业公司也如释重负:“这个分期还款方案给了我们缓冲期,现在终于能安心搞生产了!”
绿园法院执行局的调解记录里,又多了一份让两家企业重获生机的协议。判决书上那些冰冷的数字,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化作了维系企业生存的温暖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