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络主播遇上装修负责人,一场因直播牵线的合作本该双赢,却差点闹到“法庭见”。好在法官拿出“组合拳”,不仅解开了“钱袋子”的疙瘩,还让两人笑着握了手——“小案件里的大温情”,得从一场跨界合作说起。
主播舒某靠着直播间的人气圈粉无数,装修公司负责人石某则手握施工团队,两人在线上“看对了眼”:舒某帮石某直播拉客户,石某负责把活儿干漂亮,签订《合伙合同》的那一刻,谁都觉得这是门好生意。
头单生意很快上门,舒某介绍的客户爽快付了工程款,可等验收时,房子却只装了一半就停了工。客户急得找舒某要说法,为了保住信誉,舒某咬咬牙自己垫钱完工,还赔了客户损失。可回头找石某要垫付的钱时,对方却犯了难:“公司资金周转不开,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啊!”
协商不成,舒某只能揣着合同走进吉林市船营区人民法院。庭审时,石某倒是认账,就是表示“没钱”,想分期支付。承办法官看着两人心里打起了算盘:“这案子金额不算巨大,但关系到当事人的生计和信誉,硬判容易结了案结不了怨。”
于是,法官对石某亮出了“三连招”:
先“划重点”:“合同写得明明白白,工程没干完就是你的责任,舒某垫的钱必须还。”
再“算细账”:“真要判了强制执行,公司账户一冻、信誉一降,以后谁还敢找你装修?主动和解,才能尽快恢复正常经营、维护信誉啊。”
最后“搭梯子”:“资金困难我们理解,但得拿出诚意。商量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还款节奏,事情总会解决的。”
一番话入情入理,石某的态度慢慢发生了转变:“法官说得对,是我没做好,我愿意好好协商。”最终,双方敲定了还款方案,舒某当场撤诉,曾经的合作伙伴笑着握了手,纠纷就像没装完的工程一样,被彻底“收尾”了。
这事儿说小不小,关乎老百姓的血汗钱,关乎做生意的诚信;说大也不大,却藏着法官的巧心思:法理讲清楚,情理讲到位,再难的疙瘩也能解开。毕竟,法律不只有冰冷的条文,更有守护生活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