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期以来,通化市牢固树立服务群众理念,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综治中心)实战运行,构建了以帮调、包调、跟调、约调“四调联动”为主要抓手的“全程协办”机制,高效化解矛盾纠纷。
“手拉手”帮调打开心结
为了做好来访群众工作,通化市各级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在受理、转办、办理等过程中全程协助来访群众,做到人来一杯热茶、一声问候,办事一路相随、一帮到底。
通化市东昌区居民史玮楠感慨,“老百姓好多东西不懂,本来有事就挺堵心,党和政府给咱们找了说理的地方,可就怕东一头西一头的,没想到一直有人领着,没等办事心先松快多了”。为更好地解决群众不明白、重复跑等问题,搭建起“一对一”工作模式,由专人提供全程帮办、全时帮办,做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确保“进一扇门、认一个人、解千家事、暖万人心”。
“点对点”包调祛除心病
为更好地定分止争、服务群众,通化市建立了领导干部挂钩帮带责任机制,各级政法单位主要领导与综治中心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两接两帮”活动,即定期到综治中心接待一次群众来访、接听一次群众来电,帮教群众工作方法、帮化矛盾疑难问题。
“我们这段路一到晚上黑漆漆的,老百姓出个门确实太不方便了。”通化县四棚乡车岭背村村民向综治中心反映路灯不够用的问题。县委政法委书记王晓刚立即协调县移民局等部门,一次性争取资金60多万元,改造太阳能路灯172盏,消除了交通安全隐患,方便了群众出行。乡亲们逢人便讲:“综治中心还真管事儿!”
“面朝面”跟调回听心声
群众说好才真的好,群众满意才真完结。通化市坚持把群众评价作为衡量矛盾纠纷化解成效的“金标准”,建立了溯源回访、入户听音、结案联心闭环管理制度,落实“123”工作体系,即每一件矛盾纠纷办理结果都要回访;双方当事人对化解结果需签字认可;以半月为周期组织三次回访,次次满意才算最终化解。
同时,搭配《矛盾纠纷回访评价表》,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对群众一般满意的启动跟踪办理,推动问题解决在家门口。“有时楼上楼下孩子蹦蹦跳跳的事,我们接单调解、跟踪回访得跑个五六趟,有的群众讲,就冲你们的辛苦劲儿,大家也会相互谅解了。”通化市辉南县西凤街道政法委员佟丽帅有着切身感受。
“屏连屏”约调链起心桥
“我们这里有个超施工时间施工噪音扰民问题,能帮助解决吗?”这是通化市保利小区住户通过“枫桥通化”小程序反映的施工扰民问题。通过政策咨询模块调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组织施工方与居民协商,调整作业时间并增设隔音设施实现24小时内问题矛盾化解完毕。这是通化市通过“枫桥通化”民情直通平台解决群众反映诉求的一个典型案例。同时,通化市建立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息平台,开设矛盾调处、政策咨询等7个功能模块,打造“一站式”治理平台,推动工作由“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治理”。今年全市矛盾纠纷调处率同比上升5.05%。
“综治中心不仅是矛盾调解的阵地,也是服务群众的窗口。我们把‘全程协办’引接综治中心,用情理法消融矛盾寒冰,以心贴心获得群众信任,在时空上方便了群众办事,在心理上拉近了干群距离。”通化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所永吉表示,“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全程协办’模式,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真正把解难做到位、把服务做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