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起立,请审判长入庭!”当这句庄重的口令从长春市宽城区实验小学的“书记员”口中传出,一场以“学生欺凌引发的伤害案”为原型的模拟法庭正式拉开帷幕。没有复杂的法律术语堆砌,没有生硬的案例讲述,长春市宽城区人民法院将专业的司法程序搬进小学课堂,让孩子们不仅摸清了法庭的规则,更读懂了“正当防卫”“未成年人保护” 背后的法律初心。
“沉浸式”演绎:小角色演绎大庭审,让法律看得见
距离模拟法庭开始还有10分钟,扮演“辩护人”的学生仍在与同伴反复核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关于正当防卫的条款,另一边,“书记员”对着镜子练习口令,调整站姿。
随着法槌敲响,庭审程序有序推进。“公诉人”手持案卷,清晰陈述“李明”故意伤害案的案发时间、地点及核心事实;辩护人则围绕“正当防卫”核心争议点展开辩护,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条款时条理清晰,针对防卫是否过当进行论证;审判长依规把控庭审节奏,在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环节规范引导,法槌敲响时的庄重感,让现场师生直观感受到司法程序的严肃性。
旁听席上,有学生悄悄在笔记本上写下“证人发言前要签保证书”,将庭审细节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前排老师举起手机,记录下“控辩双方激烈辩论”的画面,这些鲜活的素材将成为后续法治教学的宝贵资源。法律不再是课本上的黑体字,而是通过直观的场景演绎与主动观察,逐步融入学生认知。
专业化解读:以案释法破难点,图文并茂传新知
模拟法庭落幕,但法治教育的深度延伸才刚刚开始。法院干警首先肯定了“小演员们”的用心:“从法条背诵到语气神态,能看出大家提前做了很多准备——‘被告人’陈述被掐脖子时的紧张感、‘证人’回忆细节时的犹豫,都演得深入人心,让旁听的同学跟着共情,这为理解法律争议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随后,立案庭法官助理张派豪以本次“李明案”为切入点展开普法:讲到“正当防卫的边界”,他结合控辩双方争议的“啤酒瓶反击是否过当”,明确“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未造成重大损害”的双重要件;提到“未成年人的责任能力”,他用年龄数轴标注“16周岁、14周岁”的责任分界;解析“不法侵害的持续性”时,还圈出“食堂挑衅→校门口堵截→小卖部动手”的时间线,让抽象的法律概念变得直观易懂。
生活化延伸:聚焦痛点讲维权,详解权利救济路
“除了案件里的情况,大家在校园内外还可能遇到哪些法律问题?”张派豪的提问,把普法范围延伸到同学的日常生活中。现场学生纷纷举手,分享自己遇到的类似问题,针对“起侮辱性绰号”“强行借钱”“陌生人索要联系方式”“被恶意P图”等生活痛点,他详细讲解权利救济途径:遇到学生欺凌,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或家长,保留聊天记录、伤情照片等证据;遭遇不法侵害,可直接报警,或联系未成年人保护机构;若权益受损,还能通过学校法治副校长对接法院,获取专业法律帮助。“法律不是‘出事了才用’,而是提前知道‘怎么保护自己’,这才是普法的意义。”这句话让孩子们明白,法律不仅是约束行为的准则,更是保护自己的“武器”。
当这些平时在操场奔跑、在课堂抢答的孩子们,换上“审判长”“公诉人”的角色卡,宽城法院的模拟法庭活动便有了特殊的意义——它不是一场简单的表演,而是一群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走进”法律的世界,更在心中播下了遵法、学法、用法的“种子”。
未来,宽城法院将持续深耕未成年人法治教育领域,不断创新普法形式、延伸法律服务触角,让法治关怀直达校园一线。同时,法治副校长将切实扛起职责,常态化开展法治宣讲、风险防范指导,以专业司法担当筑牢校园法治屏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每一位少年都能在法治阳光下向阳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