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文明基础

精神文明发展是国家强盛、社会进步的精神支撑,是衡量国家文明发展程度、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强调“通过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汇聚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明基础。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始终伴随着物质与精神的协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定力,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物质财富积累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同时,精神文明的种子也在中华大地上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实践维度看,物质与精神共融体现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比如,在乡村振兴中,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特色产业,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同时也要传承乡村文脉、培育文明新风,让乡村“精气神”提起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的发展就是最好例证,该村积极发展有机稻米产业,打造“吗西达”品牌,同时依托朝鲜族民俗发展观光旅游,百姓在富了口袋的同时,社风民风持续向上向善,实现了“富脑袋”的发展目标。实践证明,物质文明能够为精神文明提供坚实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必须同频共振,才能让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更加全面、更加协调、更加可持续的鲜明底色。

坚持思想与行动共进,让精神文明之花开遍神州大地。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思想引领与实践养成相结合。一方面,筑牢思想根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如,利用“学习强国”平台,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随时随地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让人们铭记历史,坚定发展信念。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落实落细实践举措,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企业、从校园到社区,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创建为抓手,推动形成崇尚文明、践行文明的社会风尚。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引领社会风尚,形成积极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推动城市文明理念和资源向农村延伸,以乡村富集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淳朴民风为城市文明建设注入新活力,让精神之花绽放于神州大地每个角落。

构建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护航中国式现代化航船行稳致远。机制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改革创新,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体系,让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深化改革创新,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创新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发挥好社会组织、企业、媒体等各方面作用,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如,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通过开展文化扶贫、志愿服务等活动,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媒体应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通过宣传先进典型、曝光不文明行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把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衡量标准,定期开展评估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健全激励机制,对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浓厚氛围,推动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局面。

分享到:
吉林省长安网
吉林省长安网

主办单位: 中共吉林省委政法委员会 吉ICP备10201797号-3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