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吉林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强调“着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起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内涵、发展规律和任务要求,体现了新时代我们党对民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思想指南。新时代新征程,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坚持以历史为鉴、以文化为魂、以行动为纲,不断构建科学完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为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更加注重突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风俗传统、文化价值、人文理念等的认同与自信,关系到民族灵魂的坚守与文化基因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立论根基。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工作实际相结合,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正确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扎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土壤,深入挖掘“大一统”思想、“天下一家”理念等传统文化智慧,深刻领会以“五个共同”为基础的民族历史观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蕴,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把握历史叙事权和文明话语权。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更加注重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实践也充分证明,正是基于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使中华民族创造了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提供了丰富的论证依据。为此,要秉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等理念,继承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传统,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强化辩证取舍、鉴别良莠的理论判断,实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理论扬弃,推动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借鉴,构建具有中华文化特征、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彰显中国国家形象的包容性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更加注重突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既是赓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传统的应然举措,又是新时代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决定了理论体系构建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创新禀赋。守正,就是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就是要牢牢把握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等,科学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道理、学理、哲理。创新,就要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新”,一方面要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彰显中华文明“旧邦新命”的生机活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汲取建党百余年来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加以丰富,从而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新理论,构建好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立得住、说得通、传得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为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