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残障人士孙先生来到四平市仁兴街道仁兴社区调解室反映情况,隔壁邻居装修时损坏了他家的墙壁,因交流存在障碍,找邻居沟通无果,只能到社区寻求帮助。网格员得知情况后,马上去实地了解情况,并通过志愿者团队联系手语老师帮助协调翻译,同时也找来了对方的邻居李女士进行调解。因为双方存在误会,一开始情绪都比较激动。经过网格员反复沟通协调,李女士承诺给孙先生修缮墙面,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和谐的邻里关系对家庭乃至社会稳定都至关重要。仁兴街道瞄准邻里纠纷“小切口”,在工作中将“德、理、法”相结合,通过以德动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巧妙化解邻里纠纷,形成了“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良好局面。
建强调解队伍 以德动人
在化解邻里矛盾纠纷中,仁兴街道紧盯群众的生活琐事,坚持从静心听、耐心劝、用心调入手,通过聚合多元化解力量,为邻里和谐加上一道“安心锁”。
建立“老书记”工作站。整合“老书记”资源,充分发挥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政策熟的优势,用群众乐于倾听的语言、易于接受的方式,做好群众的情绪疏导工作,让“老书记”成为化解邻里纠纷的“特效药”。
创新“五老”阵地模式。发挥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教师、老军人“五老”威望高、有公正心、有耐心、更细心的优势,走进邻里家中,与邻里面对面交流,以德动人,以情感人。
壮大志愿服务队伍。仁兴街道组建了8支仁兴志愿者服务队,广泛“招贤纳士”,包括最了解本地情况的热心居民,还有电工、瓦工等“万能工”,他们在聊家常中发现邻里矛盾,通过“巧手”服务的方式解决邻里间“硬件”矛盾。
构筑调解阵地 以理服人
在解决邻里纠纷中,仁兴街道不断汇聚居民家门口的服务力量,打造温馨便利的调解阵地,畅通民意诉求表达通道,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
打造仁兴话(化)室(事)品牌调处阵地。既是“话室”,又能“化事”,小小的圆桌、暖心的一杯水,成为拉近邻里间距离的桥梁。“三长”以接待认领“自家人”的方式,形成了“日常事楼栋议、焦点事网格议、综合事社区议”调解体系,让进门时一肚子怒气的纠纷双方,出门时心平气和。
依托“一廊一亭一中心”巧破邻里矛盾。“一廊”:运用小区“连心长廊”,由网格长召集小区热心大姐作为骨干力量,在长廊商议近期小区内的邻里间各类矛盾;“一亭”:社区党组织召集党员在“百姓说事亭”里针对居民关心的问题收集民意、分类化解、排忧解难;“一中心”:街道综治中心整合未化解的邻里矛盾纠纷信息上传平台,协调相关部门介入解决。
宣传阵地营造和谐氛围。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优选有演讲专长的退休教师、党员干部组成仁兴街道“草根”宣讲团,组织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宣讲,用古人家书、现代优秀事例以德化人,搭建辖区文明“累土”。通过选拔最美家庭、最美邻里等文明评选活动,鼓舞居民向上向善,让嘉言懿行在点滴中积累,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整合调解资源 以法育人
邻里矛盾纠纷的产生,根本上还是因为邻里双方缺乏法律意识。仁兴街道在邻里矛盾化解过程中,整合各方力量,在发挥教化作用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普法宣传,让“无讼”理念根植人心,进而从根本上避免纠纷产生。
联合法律援助部门助力。协调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力量进入网格,结合“邻里和谐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活动,利用咨询台、电子屏、横条幅、微信群转发等方式,实现普法宣传的全覆盖。
开设“模拟法庭”。结合邻里矛盾纠纷真实案件,最大程度还原法庭的审理情况。居民全程参与体验,身临其境地感受现场庭审的过程,使其深深感受到法律的庄严性,培养居民的法治观念与自我维权意识。
聘请员额法官进驻社区。法官们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对邻里纠纷案例开展讨论分析,面对面解决居民的法律困惑,提供法律咨询,参与社区组织的邻里矛盾纠纷调解,将调解工作贯穿于邻里矛盾纠纷化解的始终,取得了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