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舒兰市法学会精耕细作基层法律服务站,勇于探索、创新思路、增强活力,充分挖掘整合各类资源,聚力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深化基层法律服务站品牌建设,持续擦亮基层法律服务站“新名片”。
“家常”服务
跨国“云端”解纷
“苦口婆心情浓稠,感动浪子把心收,凶杀暴力为何少?因为有了李玉洲。”
这是在成功调处家暴案后,舒兰市先锋村村民送给李玉洲锦旗上的话。作为舒兰市最年长的首席法律咨询专家,76岁的李玉洲在舒兰市法学会站前(社区)法律服务站挂牌服务已经两年多,做了大量调处矛盾纠纷的工作,获得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认可。
“在退休前,我就考虑过退休后做一些公益的事。”此前,李玉洲曾任舒兰市上营镇党委副书记,并在省委党校学过法律。退休后,他一直热心从事公益法律服务,先后担任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在来站前法律服务站工作之前,他还特意写了一份承诺书,让儿子也写了一份保证书。“我担心别人说我年事已高,身体会因为工作吃不消,我要让人家放心。”李玉洲微笑着说。
作为舒兰市法学会最基础的法律服务站之一,李玉洲在站前法律服务站调处的矛盾纠纷多是家长里短,但在2022年,他却在家门口办了一件“跨国云调解”的大事。一天,舒兰市民杜某找到李玉洲紧急求助,原来他的前妻白某在国外做服装生意,因为服装质量和货款给付问题,白某与货主李某发生纠纷达两年之久。2022年,李某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市人民法院起诉催讨8.5万元货款,白某银行卡因此被冻结。杜某担心,如不尽快解决银行卡冻结和诉讼问题,势必将影响白某生意,甚至造成违约责任,并面临更多诉讼。
为此,李玉洲立刻以人民调解员的身份联系李某的律师和当地法院请求庭前调解,获得了当地法院和律师的认同和配合。同时,李玉洲又发动人脉,找到自己的学生同时也是李某的姑表哥,代为做李某的工作,最终促使李某和家人接受了调解和让步。在调解中,李玉洲抓住白某和李某原本是亲属关系的切入点采取“云端调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促使双方摒弃前嫌,达成和解,双方的亲属关系也得以修复如初。
仅用3天就在“云端”成功化解了长达两年的经济纠纷,既避免了诉累,又修复了亲情,这使得双方都非常满意,被告白某还送了李玉洲一面锦旗:“跨国调解、异域传真情;神速办案、他乡唤心归。”面对群众送来的众多锦旗,李玉洲说:“我能在晚年发挥余热,这得益于舒兰市法学会法律服务站引入多元力量,切实发挥效能,使矛盾纠纷真正化解在基层,还和谐于群众。”
强化总体布局
全域深化法律服务
“基层法律服务站是法学会为广大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和前沿阵地。”舒兰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法学会会长范瑞军说。近年来,舒兰市法学会坚持基层基础这一根本支撑不动摇,统筹抓好市、乡、村三级法律服务站平台建设,实现服务站整体建设全覆盖,将基层法律服务站打造成为市级“终点站”、乡级“主阵地”、村级“前哨所”。
筑牢市级平台。舒兰市法律服务站作为一级平台,抓统筹、抓大局,吸纳相关部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组建了30余人的专家律师团队人才信息库。依托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建立吉林地区首家信访法律服务中心;组建专家律师团队,打造孟刚律师工作室;建立市级信访法律服务站4个、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室3个,服务辖区群众,为各级各部门咨政建言、提出对策建议。
筑牢乡级平台。乡镇(街道)法律服务站点作为二级平台,抓执行、抓落实,打造乡级法律服务站点20个,为乡镇党委、政府涉法涉诉事项提供意见建议,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筑牢村级平台。村(社区)法律服务站点作为三级平台,抓服务、抓细化,打造全市233个基层法律服务站点,由村治保主任、民(辅)警、驻村法官及网格员、老党员、法律明白人、法律志愿者等组成法律服务队伍,排查化解调处矛盾纠纷,为村(社区)群众提供常态化“零距离”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
3年来,舒兰市法学会法律服务站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夯实基础提质效、融入大局赋能效、回应需求增实效”的工作思路,推动市级法律服务站开展法治服务280余次,为各级党委、政府提出对策建议30余条,参与重大矛盾纠纷调解45件。
3年来,舒兰市法学会紧紧围绕“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法治实践、服务人民群众”工作主线,推动乡镇(街道)法律服务站为群众解答法律咨询236人次,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400多万元。
3年来,舒兰市法学会推动工作在基层落实、普法在基层开展、矛盾在基层化解,为村(社区)提供法律援助1850余人次,解答咨询1500余次,法律宣传45场次,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真正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使法律服务走进群众心中。
强化载体创新
推动专业团队服务“全新舒兰”
舒兰市法学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不断延伸法律服务触角,发挥基层服务站优势,积极参与公共决策、风险防控、法治宣传、积案化解,服务“全新舒兰”。
舒兰市法学会推动专家律师参与矛盾调处化解,让律师以“第三方”身份介入息访,依托舒兰市信访法律服务中心,开通公共法律服务热线、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律师工作室热线,在信访接待大厅开设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律师服务接待窗口,全程参与重大信访积案化解,为党委政府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服务,推动信访群众事心双解、息诉罢访。对司法救助、信访救助人员全部签订《息诉罢访协议书》并进行公证,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救助后重复访案件的发生。建立重大事项请示报告、联席会议、协调联动、会商研判、信息推送、首席咨询、教育培训、考评通报等制度机制,有力提升信访稳定工作质效。
舒兰市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舒兰市法学会信访法律服务站主任李英福向记者介绍,他带领4名律师在舒兰市南城街道提供法律服务,每天为群众解决的法律问题涵盖了信访、诉讼、纠纷化解、法律援助等诸多领域,法律服务涉及企业纠纷、土地争议、家暴事件、离婚协议、伤害赔偿、劳动用工等各大门类。通过他们团队的专业服务,很多群众在遭遇法律问题时,从一开始就能够迅速明晰法律路径,从源头上化解很多纠纷。“抓前端,就是要在群众找到你时,你要在第一时间把住第一道关口,为群众答疑解惑,厘清责任,指明道路,从而定分止争。”李英福说。
专业律师团队不只在诉讼、信访等领域建功,舒兰市法学会还创新推动专家律师开展“点对点”服务,依托市、乡、村三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平台系统,着力打造服务站阵地平台,举办覆盖全域“法治大讲堂”,持续深化“专家进讲堂”“法官案例说法”“律师讲法”,坚持情理法并用,使普法效果更加显著;推动专家律师参与“服务企业年”活动和“九解一协调”助企服务等工作,设立“首席专家律师助企绿色通道”,在优化企业法治化营商环境、化解企业涉法难题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全市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强化阵地前推
多元解纷打通“最后一百米”
舒兰市法学会坚持把个体的矛盾纠纷“点”放在政府这个综合“面”上来审视和解决,变矛盾化解“单点突破”为“联合作战”,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管理服务融合”,全面提升基层服务站治理效能。
抓实送法服务。坚决消除法治宣传教育死角和盲点,不断创新法治宣传教育载体,打造“新时代舒兰百人法治宣讲活动品牌”,让广大群众共享法治带来的成果。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向基层延伸、向社会延伸、向网上延伸,深入宣传民法典,以案释法,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纵深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积极融入公共法治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德治价值引导,激发群众自治活力,引导群众守信践诺、崇德向善,将群众身边的“小矛盾”化解在“家门口”。
抓实网格化服务。全域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以网格治理数字化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积极完善网格化管理,深入推进法官、律师、调解员、法律服务站工作人员进网格,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格局,确保网格事项全科受理、网上流转、限时办结,实现信息共享、及时指导、现场解纷,建立健全常态化沟通联系制度,织牢织密矛盾纠纷调解网络,建立与辖区的视频联系,全力打造层层递进的基层社会治理架构。依托信息平台实现村乡市三级法律服务站逐级处置网格事项,一揽子推动基层治理工作重心前移、下沉到底,向基层延伸、向前端发力。
抓实精细化服务。从“线下发力”到“线上聚合”,畅通矛盾化解渠道,搭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全面夯实市、乡、村三级服务站矛调体系,针对基层矛盾多发易发、触点多、燃点低、关联性强的特点,对症下药、靶向解纷,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工作重心向线上聚焦,向实体化解决问题聚焦,深入分析群众不同类型的司法需求,为当事人化解纠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全流程”服务。
舒兰市法学会着力拓展纠纷解决渠道,重点解决涉及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土地征迁、环境治理等案件,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司法服务,通过全程信息化、可视化、阳光化快速处置,完善分流办理机制,减少当事人诉累。同时,逐级规范多元解纷工作流程,依托市、乡、村三级矛调中心信息化平台,通过基层服务站实现逐级处置矛盾纠纷,将“事了”前置、以“案结”为准,由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站人员、调解员、三级中心工作人员搭建“1+1+1”多元化解运行新模式,群众通过“暖心舒兰”App、682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反映纠纷事项,联合村(社区)、乡镇(街道)、涉事部门、行业,精准对接各类调解组织,建立能调则调、当裁则裁、衔接顺畅的一体化运行机制,实现调判结合、无缝衔接、融合互补,实现数据在平台上互联共享、纠纷矛盾在线解决,全面打通“最后一百米”,服务群众“零距离”,真正做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多元化解、一网通解。三年来,市、乡、村三级服务站共受理各类事项1800余件,办结1745件,办结率96.94%。
未来,舒兰市法学会将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这一目标任务,有效推动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创新发展,扎实开展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工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