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辽源市龙山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行为抓手,充分发挥中心指挥中枢和实战平台作用,统筹全区政法、行政资源,突出梯次递进、一体调处,着力构建“层层渐进式”矛盾纠纷综合调处新模式,打造回应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的“终点站”。
以规范化建设为依托,建立完善矛盾纠纷综合调处新体系。科学合理划定功能区。中心按照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划分为一楼诉求受理区、二楼综合解纷区、三楼审判仲裁区。采取“268+N”模式设置,即设立导引、警务2个服务台;信访接待、政法综合、人民调解、诉讼服务、法律咨询、公共服务接待6个窗口;指挥研判中心、人民调解室、行政司法调解室、法律服务室、检察官联络室、劳动仲裁调解室、信访调解室、审判(仲裁)庭8个功能室。同时,设有陈素娟个人调解室、王阳初心心理疏导咨询室2个特色调解室。有效统筹各方资源。采取“专职机构+派驻机构”模式,通过部门常驻、轮驻相结合的形式,由政法部门以及具有群众诉求化解和公共服务管理职能部门的在职在编人员进驻,为群众提供便利、高效、优质的服务。重点围绕调处矛盾纠纷、化解信访诉求、强化诉源治理、处置突出问题四项基本任务,整合信访调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法律服务、心理咨询、仲裁诉讼等服务功能,推行诉调、警调、检调、专调、访调“五调联动”,对群众来访、诉求和咨询实行“一站式”受理、处置及反馈。构建渐进式解纷模式。中心窗口推行无差别受理服务,集中接收群众提出的各类诉求,筛选过滤矛盾纠纷类型,按照繁简程度分类导入办事程序。一楼主要体现办小事,在接待、分流、交办群众诉求事项外,推动矛盾纠纷前端化解,贴心处理群众“微纠纷”。二楼主要体现办大事,统筹司法、行政等资源,突出各功能室功能,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以行业性专业化手段妥善化解群众“大纠纷”。三楼主要体现能定事,发挥审判仲裁作用,突出快审速裁,推动矛盾纠纷终端化解,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群众“疑难纠纷”。
以实体化运行为目的,着力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格局。线上受理、“云端”调解。采取法律服务窗口、法律服务室、968968法律咨询服务热线、线上律师法律服务咨询“四进驻”模式,为百姓提供“线上+线下”全方位的法律咨询服务。依托法学会的法律专家库和线上律师服务平台,实时连线法律专家进行线上咨询,给予百姓更深、更高层次的专项解答。构建“互联网+调解”的智慧调解新模式,依托平台远程视频连线纠纷当事人,开展线上语音、视频“云调解”,实现调解过程群众“零跑腿”。
统筹资源、综合调处。依托综合治理信息平台,实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统筹全区28个部门的司法、行政资源,推进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有效衔接,起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更好地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质性化解。其中,检察官联络室由区人民检察院派出的员额检察官常驻,主要功能是通过检察监督规范和制约司法权力的行使,妥善解决司法行为过程中产生的争议。同时,出台《关于强化职能前移、深化检调对接,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实现了检察职能与综治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劳动仲裁调解室由区人社局仲裁室全员进驻,主要功能是践行“以调为主、调裁结合、以裁促调”工作原则,将立案前调解、开庭前调解、庭审中调解及裁决前调解贯穿于案件处理的每个环节,最大限度地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信访调解室由区信访局整体进驻,借助中心各项功能和入驻部门职能,建立部门单独化解、中心联合化解、区级领导牵头化解工作机制,妥善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信访问题。
诉调对接、速裁快审。发挥审判仲裁庭作用,对各功能室调解未果的矛盾纠纷进行判决或裁决。审判仲裁庭由区人民法院和劳动仲裁机关共用,既实现了资源共享,又节约了建设经费。仲裁方面,主要负责处理企业和职工之间发生的一些劳动争议、拖欠工资、不履行劳务合同等纠纷。审判方面,实行“法官+网格员+调解员+群众代表”的诉源治理“1+3”解纷新模式,由区人民法院选派资深法官,组建由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及人民调解员组成的调解速裁团队全面入驻中心,专业化开展诉调对接、诉前调解,从根本上减少了诉讼案件的产生。依托“总对总”诉调对接机制,推动诉讼服务窗口前移综治中心、诉调对接团队和速裁团队入驻综治中心,与劳动争议、金融消费、知识产权等22家行业调解组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线上委派+线下联动”模式。针对双方诉前调解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民事案件,当日开庭,快审快判,速裁案件平均审理时长压缩至17.2天,甚至部分案件达到了当天立案、当天审理、当庭宣判,实现“进一回法庭、找一人办事、了一个纠纷”的服务目标,真正做到了为群众省钱、省时、省力。
打造特色、排难解纷。打造了陈素娟个人调解室,主要功能是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诉调对接多元化解工作机制中的基础作用,依托陈素娟深厚的法律功底和一线调解经验,对易引发诉讼或已经提起诉讼的纠纷进行诉前调解。陈素娟退休前是区人民法院的民事庭庭长,曾经被省委政法委授予“人民满意法官”称号,在合同纠纷、损害赔偿、邻里纠纷等矛盾纠纷方面具有丰富的调解经验。包括辖区外的居民有化解不了的纠纷都愿意找陈素娟帮忙,“有事找陈姐”已经成为部分群众的“口头禅”。打造王阳初心心理疏导咨询室,是全省首个以综治中心为主阵地的心理调解室,主要功能是通过心理疏导遏制因矛盾纠纷而引发的“民转刑”命案发生。王阳初心心理咨询室探索建立的“心理咨询师+律师+人民调解员”的“两师一调”解纷模式,从心理、法理、事理入手,三管齐下,让调解工作更具公信力、亲和力、说服力。
以实战化成果为检验,矛盾纠纷综合调处新模式成效凸显。增强了群众的便利性。中心将政府职能部门、司法行政部门和各类社会组织的职能整合到同一机构,对群众提出的各类信访诉求、矛盾纠纷和公共服务事项实行全域受理,对重大复杂疑难诉求事项实行联合接待、联合调处、联合督办,有效解决了以往群众遇上矛盾纠纷烦心事“多头跑”“往返跑”的问题,实现了“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的工作目标。增强了部门的主动性。中心采取“专职机构+派驻机构”模式,整合职能部门资源力量进驻,为群众诉求提供强大的化解保障。同时,对职能部门工作成效开展“四率”(签收率、办结率、反馈率、满意率)评价,增强了职能部门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主动性,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实现有效转变,进一步增强了职能部门为民服务意识,提高了治理的协同性。
中心对群众诉求事项统一受理、当场交办、跟踪督办,实现了群众诉求全程“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办”,既提高了群众对政府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也提升了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同时,通过信息平台将区级中心调处不了的矛盾纠纷上报市级中心,由市级中心统筹市直力量下沉,解决了区级行政职能不全的问题,确保群众的“急难愁盼”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中心自2020年成立以来,累计受理网格上报事件86505件,解决处理86485件,办结率达到99.97%;各接待窗口接待受理群众诉求事项2856件,调处化解2851件,办结率99.82%,满意率达到100%。全区年均信访接待量、民商事诉讼案件受理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初步形成了矛盾纠纷“不升级、不激化、不上行”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