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四抓四用”推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解放街道位于梅河口市新老城区交接处,面积11.46平方公里,下辖4个社区、2个行政村。全街道共有113个小区(其中无物业小区89个)及火车站、汽车站、客运分流站等人员密集场所。辖区老旧散小区多、商业网点多、人员密集区多、流动人口多、老年人口多,涉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物业管理、邻里纠纷等矛盾纠纷较为突出,也是街道基层治理工作的主要难点。解放街道着力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为目标,扎实推进街道、社区、村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主动回应居民关切,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了辖区的安全稳定。

抓组织架构

用好政治引领“指挥棒” 


解放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用党建“绣花针”穿起了基层治理工作的“千条线”。建立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包联体系”。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任两级综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压实领导责任,打造综合治理“中枢”。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确保组织领导有力。

抓精细服务

用好治理队伍“硬功夫” 


解放街道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网格长为“圆心”,着力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打造了“专兼互补”的基层治理主力军。一是织密“专职”网格体系。街道社区配备70名网格长、196名楼长、1834名单元长,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基层工作优势,主动开展日常排查,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上半年,通过网格化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9件,真正实现了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中办。二是整合“专业”力量资源。为弥补基层治理力量有限、业务不专等问题,通过“街道吹哨、部门报到”“专业力量进驻”等模式,充分整合职能部门、执法单位、联建单位、志愿服务组织等多方力量资源,实现了街道、社区综治中心力量融合、会商联动,快速回应居民诉求,化解矛盾纠纷。目前,街道组建了43人的调解委员会,培养了“法律明白人”17人,组建了8支志愿者服务队,聘请法律顾问1人。下沉1名法官、1名心理咨询师、民警5人、辅警8人。采取“街道社区派单、下沉干部接单”的模式,实行多方联动协作,共同参与基层治理。三是加强业务培训。依托“周五学堂”等载体平台,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截至目前,已开展“周五学堂”“法律大讲堂”“法律明白人”培训6次,组织《物业管理条例》、民法典等专题学习培训28次,发布“以案释法”公众号22篇。

抓功能提升

用好阵地平台“金招牌” 


街道、社区、村一体推进“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搭建有固定场所、有人员队伍、有工作机制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将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法律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室等功能聚合,积极探索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决新路径。同时,依托现有的9个网格党群服务站,打造“家门口议事”矛盾纠纷调解品牌,衍生出“小圆桌议站”“一事一议进小区”“合议共治委员会”“姜大姐工作室”等载体,将基层治理工作关口前移、阵地下沉,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上半年,各网格党群服务站开展普法宣传、睦邻活动、志愿服务等品牌活动87次,努力营造睦邻友爱、平安法治的社会环境。

抓合议共治

用好机制保障“一盘棋” 


一是建立网格员定期入户排查工作机制。常态开展重点场所排查和矛盾纠纷排查工作,聚焦重点人、重点事,及时发现隐患苗头问题,尽早介入,及时解决,避免矛盾纠纷上升为信访事件。年初以来,化解居民反映的墙体脱落、渗水、没有照明设施、充电桩少、居民活动区域少等问题69件。二是建立综治中心联席会议制度。街道、社区、村每月定期召开综治中心联席会议和工作例会,集中研究群众重复访、集中访的问题。街道、社区、村综治中心平均每月召开会议2次,会商研讨涉及综治中心建设、人员业务培训、矛盾联调等问题。三是建立交办转办流通机制。安排专人负责12345市长热线,每月分类统计研判,及时掌握居民某类诉求事件上升或下降情况,为接访接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024年共接收12345市长热线转办诉求525件,其中即时解决480件,转办45件。四是建立跟踪回访工作机制。明确专人负责对已化解的矛盾纠纷事件定期回访,确保不反弹。充分利用综治系统及时录入矛盾纠纷事件,实现了化解一件、录入一件、结案一件。做到矛盾纠纷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分享到:
吉林省长安网
吉林省长安网

主办单位: 中共吉林省委政法委员会 吉ICP备10201797号-3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