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长春市双阳区委政法委紧紧围绕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以“三实”建设强基固本,以“五化”路径提质增效,全面推动区综治中心实现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运行”的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符合区域实际、可复制推广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在“实体化”建设方面,双阳区委高度重视、统筹推进,对原综治中心进行功能升级与空间改造,建成总面积1000平方米、具备“一厅多室”综合功能的新中心。一楼设置含综合服务、法律援助等10个窗口的“一站式”接待大厅,并配备专业调解室和速裁庭,实现功能集成;二楼指挥调度中心全面接入综治信息系统和“雪亮工程”,实现对全区治安状况的实时感知和动态监测。同时,全区8个乡镇(街道)和155个村(社区)综治中心同步完成标准化建设,乡镇级中心普遍设立独立调解室与法律咨询室,村(社区)级中心通过“一室多用”灵活响应群众需求,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为群众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诉求受理场所。
“实战化”运行机制进一步整合了治理力量。区综治中心创新实施“集中办公+协同联动”工作模式,推动法院、公安、司法等核心部门常驻,住建、自然资源等相关单位轮驻,同时引入调解协会、心理咨询机构等社会力量随驻,形成“常驻+轮驻+随驻”多元协同机制。目前,区综治中心已有52名常驻人员实施双重管理,改变了以往部门分散、条块分割的旧局面,变“单打独斗”为“合力攻坚”,确保各类群众诉求“有人接、快速办、依法了”,实战能力显著提升。
“实效化”是检验治理成效的根本标准。截至目前,区综治中心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152件,诉求总体办结率达到98.5%,司法确认案件自动履行率超过95%,真正实现了综治中心从“建好”到“用好”、从“有形”到“有效”的转变,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
如果说“三实”构筑了综治中心的坚实框架,那么“五化”就是贯穿其中的运行血脉。在“资源整合集约化”方面,区综治中心打破了传统部门壁垒,将原先群众需“多头上报、反复跑腿”的调解、法援等事项转为“一窗受理、内部流转、联动处置”,资源利用效率提升40%以上。
“运行机制闭环化”构建了覆盖矛盾排查、预警、分流、督办、反馈的全流程机制,基层民警与网格员定期排查15类高频矛盾,“110”非警务警情、“12345”政务热线等数据全部接入中心数据库,实现了“清单式管理、动态跟踪、闭环处置”,推动治理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发现转变。
“诉调对接法治化”有效打通调解与司法程序间的壁垒。区综治中心依托区法院建立了“人民调解+司法确认”和“诉讼调解+司法速裁”双轨工作机制,成功在诉中调解纠纷227件,通过速裁程序办结案件1025件,司法确认自动履行率稳定在95%以上,既优化了司法资源配给,也显著提升了纠纷解决效率与权威性。
“基层治理精细化”聚焦服务覆盖与精准落地。乡镇(街道)中心普遍采用“法理、道理、情理”三结合方法化解纠纷,如齐家镇成功调处一起母子土地纠纷,既明确权利归属又修复家庭关系;村(社区)层级推行“三向摸排、三层沟通、三效跟踪”工作法,平湖街道黑鱼村仅用2天就高效化解农田施工矛盾,切实将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数字赋能智能化”则为社会治理插上科技翅膀。区综治中心全面对接“110”非警务警情、“12345”热线与社会治理信息平台,推动8个基层派出所接入政务外网,实现矛盾信息实时录入、动态监测和智能预警。同时,引入“法学专家+服务团队”机制,借助法学会等专业力量为复杂案件提供支持,显著提升治理响应精度与专业化水平。
如今,双阳区已逐步形成以区级综治中心为枢纽、乡镇(街道)为支撑、村(社区)为前端的治理网络,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具有参考意义的“双阳经验”。